|
本文观点:
1.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(强调父母的作用)。
2.溺爱可能会变成了孩子犯错的原"动力",可能铸就孩子一生的错误.
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一样,对孩子未来都抱有热切的希望 ,“望子成龙”,“望女成凤”的心情人尽皆知,但在教育过程中,有的家长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问题,由此产生了一些“问题孩子”,有句话如是说:没有教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的父母,看来我们的父母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应下一些工夫,下面就这些问题,笔者想发表一些看法。
一、优越的生活造就了“小皇帝”,应把“小皇帝”拉下马
由于社会的发展,吃糠咽菜早已成为过去,孩子更是生活在密罐
中,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,这些因素造就了有些孩子自私、任性、难管教等,在家里,更是家长、孩子角色本末倒置,家长成了孩子,孩子成了家长。难怪有些家长感叹:再富不能富孩子,再穷不能穷学习,就上述问题,家长应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,所以,有人提倡,孩子的素质教育,首先是家长的自我反省与教育。因为是独生子,我们家长把爱都给了仅有的一个孩子,同时也失去了孩子间的可比性,因为溺爱,有些家长对于原则性错误也给于过分迁就,失去了原则性! 我们的父母应该认识到, 溺爱可能变成孩子犯错的原"动力".溺爱可能铸就孩子一生的错误,溺爱可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废人!
二、对孩子要约束、管教
古语:养不教,父之过,让孩子任其发展是一种对生命极不负责的表现,既然让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,我们就应对孩子负责,不能只管生,不管教养,通过我们的教育,使孩子成为知识渊博的人、勇于奉献的人、敢于承担责任的人。家长在孩子面前更要有威严,凡事以身作则,在人生道路上,需要你提供一些做人处世的规则,让孩子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,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。一类孩子用眼教, 二类孩子用嘴教,三类孩子用戒尺教,不同的孩子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。
现在,对于低龄的小学生,管教孩子的大多数是母亲而不是父亲,实际上,孩子需要父母亲的双向教育,父亲与母亲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,所谓刚柔相济。只有母亲管教的孩子(特别是不好管的男孩)对其所实施的约束,往往起不到多少作用。
三、对孩子不能娇生惯养,一定要逼他做事
有多勤劳的妈妈,就会有多懒惰的儿子,孩子不能娇生惯养,一定要逼他做事,古语: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适当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对他的成长极有好处,劳动能净化人的心灵,劳动能改变人的一切,起码让他知道,美好生活是父母的艰辛劳动换来的。
四、父母要学会向孩子索取爱
有些家长总是埋怨说:“我们对孩子的爱比海深,可为什么孩子却视而不见?”,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。即孩子在接受我门的爱的时候,也教他们如何去爱我们,在爱的过程中练就爱的能力,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,也能给予爱。所以,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有所成就与作为,就必须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,共同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。
五、走进孩子的心灵、做孩子的朋友
要走进孩子的心灵,做孩子的朋友。要懂得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,既要懂得如何欣赏孩子的优秀,也要懂得如何接纳和改造他的不足。拆除家长和孩子心灵之间的那堵墙。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得人,也要生活,也有喜怒哀乐。
六、让孩子学好文化知识,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材
十年后,我们的孩子在干什么,她可能因没有好好学习而在油腻的饭店打工,或因当一个保安,在凛冽的寒风中伫立,或因勤奋努力,成为工程师科学家。今日学习不上进,明天求职无人聘,现在的社会是个推销自己的社会,为了孩子有个好前程,为了孩子将来谋个好工作,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还是费些心吧,因为每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父母的一半。
七、让孩子树立远大目标及理想,强调自身的作用
“成功要自己去成功,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”。让孩子自己逼自己,而非做个没有电瓶的车子,只等父母在后面推才能前进,凡事尽量教孩子自己主动去做,比家长逼他去做,效果要好的多,对学习而言,“环境的噪音不是噪音,心灵的噪音才是噪音”,讲的是电视、音响发出的噪音,对孩子学习影响有限,致命的是,孩子从心里深处讨厌学习。
总之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也是终身老师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也是孩子的终身学校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同一般,希望家长能认识到自己肩负教育孩子的重担,同时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,不能因为“爱”孩子而害孩子,毁孩子的一生,因为,溺爱可能会变成了孩子犯错的原"动力",可能铸就孩子一生的错误,望家长能认识到溺爱和无原则迁就的危害性,给孩子的人生正确导航,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理想、有抱负、有知识的人。只有这样,才不枉送给孩子一条生命,才不枉把孩子送到这个世界上!
爱而通文化 2005.04
|
|